绿建科技牵头调研万卷现代农业示范园 探索智慧渔业模式赋能新蒲新区产业发展
2025年10月31日,为谋划遵义市新蒲新区产业项目,应新蒲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的要求,贵州绿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专项调研团队,由林蓬、徐亮、周显勇三人带队,赴安顺平坝区高峰镇狗场村万卷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实地调研。新蒲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贵阳市农业投资发展集团下属农机公司及现代生态渔业集团等单位相关领导共同参与,多方围绕智慧农业发展、产业模式复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调研聚焦核心为解码工厂化渔业养殖示范项目,调研团队一行直奔万卷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核心板块——工厂化渔业养殖示范园,将工厂化养鱼项目作为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走进项目现场,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室内温室大棚内,100个标准化养殖鱼池整齐排列,池水清澈见底,恒温系统正稳定运行,数字化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水温、溶解氧、PH 值等关键指标,一幅现代化渔业养殖图景直观呈现。
据贵阳农投集团现代生态渔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该工厂化渔业养殖项目总投资达1000万—2000万元,由集团下属农机公司全程负责设施设备的设计与施工,从鱼池建造到水循环系统安装,均采用行业高标准。项目以鲈鱼为核心养殖品种,创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搭配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渔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养殖全流程的精准化、智能化管控。“我们的系统能实时监测水质参数,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报警并启动调节程序,比如当溶解氧含量低于标准值时,增氧设备会立即运转,确保鱼类生存环境稳定。”负责人指着显示屏上的操作界面解释道。

在养殖周期与产能方面,该项目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依托恒温养殖技术,项目打破了传统渔业受季节、气候影响的局限,实现全年不间断养殖。具体来看,鲈鱼从鱼苗培育至2两规格需4—5 个月,再从2两生长至1斤成品鱼需5—6个月,全程养殖周期约10个月,较传统池塘养殖缩短近30%。按当前养殖标准测算,单个鱼池年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100个鱼池满负荷运转后,年总产量有望突破50吨,能稳定供应省内及周边地区高端水产品市场。
本次调研多方协同,凝聚产业发展合力,进行跨区域、多主体的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项目考察,更是贵州现代农业领域“政企协同、经验共享”的生动实践。作为调研发起方,绿建科技长期深耕农文旅融合项目策划与乡村振兴服务,此次调研正是基于新蒲新区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的需求,主动搭建起经验交流桥梁。“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成熟项目,为新蒲新区梳理可复制、可落地的产业发展路径,帮助当地避开建设误区,提升示范园建设效率。”绿建科技调研团队负责人林蓬表示。
新蒲新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相关领导则坦言,此次调研为新区后续示范园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万卷示范园的工厂化渔业项目,在技术应用、主体协作等方面都有成熟经验,尤其是国企主导的‘建设+运营’模式,既能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又能确保技术落地与长期运营,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而作为项目运营方的贵阳农投集团,也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展现了国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集团下属农机公司与现代生态渔业集团的“分工协作”模式,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农机公司凭借专业施工能力保障硬件落地,现代生态渔业集团依托技术研发优势掌握核心养殖技术与数字化管理系统,二者形成 “建设—运营—技术” 的完整闭环,有效降低了项目风险,提升了产业效益。

此次对万卷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调研,为遵义市新蒲新区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发展方向,提炼出三大核心启示:
其一。技术选型需锚定“智慧化”。万卷示范园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搭配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管控与资源高效利用,这一模式可有效摆脱地域自然条件限制,适合在新蒲新区推广应用,帮助当地农业产业从“传统粗放”向“精准高效”转型。
其二。主体培育需构建“协同化”生态。贵阳农投集团旗下国企间的分工协作模式,证明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重要性。新蒲新区可借鉴这一经验,整合本地国资平台、农业企业、技术机构等资源,形成“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市场运营” 的一体化支撑体系,避免单打独斗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其三。产业价值需探索“融合化”延伸。绿建科技调研团队建议,新蒲新区在规划示范园时,可在智慧养殖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拓展科普研学、休闲垂钓、农产品深加工等业态,实现“农业+旅游+教育”的多元价值叠加,进一步提升示范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此次调研的顺利开展,不仅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经验交流搭建了桥梁,更让新蒲新区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路径。未来,随着各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有望将万卷示范园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新蒲新区的产业发展实效,推动贵州现代农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